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85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另一方面,我寫《第一個人死了之後》時,非常清楚開頭,但不太曉得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不過,因為「一鍋式酵素反應」不容易合成非天然醣分子,所以他又研發「程式化一鍋式多醣合成法」,用化學方法,合成天然與非天然的寡醣,並且將原先耗時1至2年的製程,縮短為短短幾分鐘,得以在短時間內合成多樣寡糖,因此奠定了醫學及生物研究的基礎。翁啟惠31歲赴美進修博士學位,開啟他進入醣分子科學之路,畢業後也一直在美國學術界進行醣分子科學的研究。
由於當時威爾許化學獎規定必須親自領獎,翁啟惠原先想請假延後回台,但捲入浩鼎案,總統與國會希望他盡快回國,只能放棄。(中央社)威爾許基金會昨(8)天公布2021年威爾許化學獎(Welch Award in Chemistry)得主為前中央研究院院長、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會長翁啟惠,成為台灣第一人。他的研究橫跨化學與生物科學領域,是國際生物化學界的重量級人物,在生物有機化學及醣分子科學有非常重要貢獻,改變大眾對醣分子的認識,且對功能基因體科學的研究及新藥物發展有重大影響,發明「程式化一鍋式酵素反應」,為癌症研究、細菌及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帶來疫苗研發與治療的新機會,曾開發醣分子相關的醣蛋白、廣效流感疫苗、醣晶片等。翁啟惠是世界首位成功以酵素技術大量合成複雜多醣物(多醣及醣胜肽)的科學家,這兩種方法目前也被業界用來開發治療心臟病、中風及各種發炎疾病的新藥,也是首位發展多醣分子自動化化學合成的科學家。翁啟惠貢獻獲肯定,獲頒威爾許化學獎 翁啟惠曾在2014年獲得沃爾夫化學獎,該獎項經常被視為諾貝爾獎的前哨,2015年獲英國皇家化學會羅賓遜獎,今年再獲威爾許化學獎,照國際慣例,拿了沃爾夫獎和威爾許獎後,下一步就是諾貝爾獎,因此外界看好翁啟惠諾貝爾獎之路已近了。
留美發展20多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0年應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邀請,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多醣體研究室。求學經歷啟發「一鍋式合成法」,合成複雜醣分子 《自由時報》報導,翁啟惠在80年代時研發「一鍋式酵素反應」,讓人類首次得以用生物方法大量合成複雜醣分子。機械器材:腿部推舉機、胸大肌推舉機...等。
肌少性肥胖造成的身體危害示意圖|Photo Credit: 家天使提供 如何預防或改善肌少性肥胖 由於肥胖與肌少症除各自會造成健康的影響外,兩者間更會彼此交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在介入時,就許要從兩方面同時進行改善。重量訓練是以負荷重物或特定器材的方式來訓練,常見的項目有啞鈴、槓鈴等。慢性病控制部分也非常重要,若是已經有糖尿病、高血脂與高血壓等症狀,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避免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造成進一步的危害。減輕體重也可能會造成老年人骨質密度的下降,如節制飲食下容易導致鈣離子及維他命D攝取量不足,所以減重必須配合確保每日維持足夠鈣離子(1,500 mg/day)與維他命D(1,000 IU/day)攝取,此外,新鮮高纖維的蔬菜與水果富含維他命C可以提供抗氧化功能,可以減輕因肥胖所造成的身體氧化壓力。
胰島素可以引發肌肉粒線體ATP與蛋白生成,胰島素抗性隨年齡增加,也會對肌肉蛋白的生成與功能有影響阻力訓練是一種對抗阻力的運動,主要訓練人體肌肉,常見的項目有伏地挺身、彈力帶。
輔具:彈力帶、彈力繩、啞鈴、踝部加重器...等。減輕體重也可能會造成老年人骨質密度的下降,如節制飲食下容易導致鈣離子及維他命D攝取量不足,所以減重必須配合確保每日維持足夠鈣離子(1,500 mg/day)與維他命D(1,000 IU/day)攝取,此外,新鮮高纖維的蔬菜與水果富含維他命C可以提供抗氧化功能,可以減輕因肥胖所造成的身體氧化壓力。運動部分,就遵循國民健康署的促進健康體能之運動建議表: 不同健身目標與運動方式說明|Photo Credit: 家天使提供 營養補充不可少 在老年人肥胖減重時,要特別注意到老年人體重減輕後對身體的影響,包括體重減輕同時也有機會造成老年人肌肉組織減少,因此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包括瘦肉、禽肉與魚肉、去脂乳製品與蛋白等等。總而言之,長輩因為老化造成肌肉減少,進一步造成肥胖的狀況,可以歸納成以下三個階段: 肌肉組織的減少造成行動能力與能量消耗降低。
肌少症是造成許多年長者身體機能退化的主因之一,很多人以為肌少症就是代表老人要瘦瘦乾乾的,但事實上有需多看起來樣貌似乎都還很健壯的年長者,其實他的肌肉組織比例已經開始下滑,但是他的脂肪組織比列卻是提高,造成這樣的年長者外表看起來胖胖、肉肉的,但卻有肌少症的情況。會有這樣的狀況,根據研究主要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肌肉蛋白與肌肉粒線體的生成會慢慢減少,加上肌肉內的脂肪堆積增加,會使得肌力(strength)減少。預防肌少性肥胖造成的危害要盡早開始,此外如何讓長輩願意持續運動也很重要,除了一般在家裡運動外,目前政府也於各縣市設置社區健走步道,讓長輩在運動之餘,也可以曬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喔。肌少性肥胖造成的身體危害示意圖|Photo Credit: 家天使提供 如何預防或改善肌少性肥胖 由於肥胖與肌少症除各自會造成健康的影響外,兩者間更會彼此交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在介入時,就許要從兩方面同時進行改善。
身體代謝出現狀況,造成脂肪累積,進一步造成心血管疾病。改善肥胖 要改善肥胖最重要的就是飲食介入、運動與慢性病控制三管齊下才可以得到好的結果。
慢性病控制部分也非常重要,若是已經有糖尿病、高血脂與高血壓等症狀,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避免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造成進一步的危害。當上述情況發生的時候,如果又因為老年人因為蛋白質與熱量的攝取不足,就進一步造成肌肉質量的減少。
老化與肌肉 老化對於身體肌肉組織的影響,包括質與量的減少,此一變化可能在30歲後就開始發生,肌肉質量以每10年3~8%速率減少,而到了60歲後退化速度更快。改善肌少症 運動是改善肌少症最重要的解方,常見的適合增加肌肉的活動有阻力訓練與重量訓練。重量訓練是以負荷重物或特定器材的方式來訓練,常見的項目有啞鈴、槓鈴等。目前國民健康署製作約20分鐘「高齡者健康操」,不受場地限制,有坐姿及站姿2種動作,可以增加長者身體活動,還能強化肌力及平衡力,每天做兩次,健康有活力。機械器材:腿部推舉機、胸大肌推舉機...等。而這種與老化相關的身體組成改變所造成體重增加與肌肉質量減少的狀態,就是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
胰島素可以引發肌肉粒線體ATP與蛋白生成,胰島素抗性隨年齡增加,也會對肌肉蛋白的生成與功能有影響。肌肉減少與能量消耗降低造成營島素阻抗發生。
飲食部分可以諮詢專業的銀養師,均衡攝取營養以及高纖低脂的食物高嘉宏教授鼓勵:「45歲至79歲的國人(原住民族群為40至79歲),應趁疫情趨緩之際,把握一生一次免費肝炎篩檢機會,確認自己是否感染C型肝炎。
有鑑於肝硬化患者正常的肝細胞比正常人少很多,只要有一點損害就可能使肝功能惡化,進展成器官衰竭,增加重症及增加死亡風險。Photo Credit:照護線上 面對疫情,C肝患者掌握健康關鍵分析 「除了由國民健康署免費肝炎檢測機會,如臺大醫院在內的許多醫院,也都響應政策,在院內執行召回計畫。
因為清除病毒後,肝硬化依舊存在,患者還是需要定期回醫院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胎兒蛋白等肝癌篩檢。疫情期間,其短療程特性更可幫助減輕患者回診的焦慮感,治療也不影響疫苗施打。」高嘉宏教授說,「鼓勵患者若接到相關篩檢或召回電話,應積極配合篩檢及回診治療。因為是口服藥,患者服藥也相當便利。
」 Photo Credit:照護線上 C肝治療不能等。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現黃疸、腹水、凝血功能變差,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意識改變、中樞神經障礙的「肝腦病變」。
感染C型肝炎後,患者可能出現疲倦、噁心、食慾不振、腹部不適等症狀,但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很容易遭到忽視。「C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若感染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死亡風險是非肝硬化者的3.3倍。
不僅治癒率高達98%且副作用輕微,治療更僅需要二到三個月,領藥最少只需要三次。高嘉宏教授也叮嚀,根除C型肝炎病毒後,記得定期追蹤。
透過積極治療及日常生活管理,才能雙管齊下擺脫「肝」苦人生。麻煩的是,C型肝炎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持續反覆發炎更會導致肝臟纖維化,漸漸演變成肝硬化,肝臟功能越來越差。」 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除了積極治療,也務必定期追蹤,每三至六個月應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肝腫瘤。若確認也無須擔心,今日已有多元且有效的全口服新藥可幫助患者快速治癒C型肝炎。
」 高嘉宏教授說,近年來C型肝炎治療以全口服新藥為主,療程大約二到三個月,若能完成整個療程,治癒率可達98%。」 高嘉宏教授說,世界上每三十秒就有一人因肝炎死亡,C型肝炎治療刻不容緩。
我國有高達12萬名還沒有治療C型肝炎的患者,暴露於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肝外病變與感染新冠死亡風險提升的危機中。高嘉宏教授提醒,接受C型肝炎治療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因為疫情就任意停藥,若隨意停藥不僅會使治療成功率降低、甚至失敗,還會可能衍生許多治療問題。
高嘉宏教授解釋,「C型肝炎病毒會持續破壞肝臟,一旦進入肝硬化,每一年約有3-5%患者會產生肝癌。」 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教授說:「C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感染COVID-19後,會發生全身性發炎反應,甚至導致『細胞激素風暴』,破壞包含肝臟在內的全身器官。
发表评论